Essays    Reportage    Marginalia    Interviews    Poetry    Fiction    Videos    Everything   
您好,這是法拉盛,這裡是紐約!

讓我透過一張張影像紀錄,向大家介紹我和許多華人在海外為「家」的法拉盛社區。

英文版請按這

Read the story in English here.

您好,我叫杜宜臻!我是一個來自台灣的新移民,我住在紐約市皇后區法拉盛。說起紐約,大家腦海閃過的畫面,是不是電影裡出現的華麗天際線,或是影集慾望城市中的時尚場景?在還沒有搬家到紐約前,我對紐約的認識,是伍迪艾倫電影《曼哈頓》中,那個由黑白摩天高樓剪影拼湊出的魅力都市。那時我嚮往著,有天能夠穿梭於紐約的摩天高樓叢林中,做個多采多姿的紐約客。

然而,當我真正開始在紐約生活才體會到,原來這個城市最大的魅力,是在華麗天際線底下,由世界各地移民激盪出的多元活力。身為移民之都的紐約,來自全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這個城市為他們的夢想而掙扎,為生存而搏鬥。移民們將原鄉生活和習俗帶來紐約,也因此造就紐約多元的文化魅力,形塑紐約豐富的都市的風貌。

我所住的社區,皇后區法拉盛,即是紐約市其中一個由移民相互聚集漸漸形塑而成的移民社區。它是以華人為主的移民社區,也是紐約市第二大的華人社區。目前該區 7 萬 2000 總人口數中,華人佔 3 萬 3000 人。法拉盛原是猶太人聚集的社區,在 1980 年代,來自台灣的移民逐漸在這裡聚集,漸漸開發成「小台北」。1990 年代,法拉盛聚集越來越多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,社區漸漸擴張,形成一個以華人為主的社區。目前,法拉盛的華人居民以中國的福州人,溫州人,以及東北地區的勞工為主。

我從 2008 年移民來美之後,即住在離法拉盛市中心不遠的郊區。我在生活上的食,衣,住,行,育,樂,都仰賴著法拉盛市中心。就跟許多華人勞工一樣,我在一天疲憊不堪的生存激戰後,總想回到法拉盛,吃一碗拉麵,喝一杯珍珠奶茶,再到朋友家串個門子。然後心中心灰意冷的夢想又能再度點燃,隔天又可以再度上陣和生活搏鬥。
如果紐約市是一個夢想之都,那麼,法拉盛就是許多華人夢想的避風港。當我們在為夢想掙扎,為生活搏鬥時,它是我們最溫暖的歸處。它也許看起來跟華麗的紐約市沾不著邊,卻帶給許多人真實的慰藉。

法拉盛,是許許多多人在他鄉的家鄉。當然,它也是我在繁華異都的鄉愁歸處。所以,我想透過我的眼,向大家介紹它,並以影像和文字紀錄我和其他居民們在它身上留下的軌跡。

 

社區 

「世界博覽會」塗鴉牆

Photo 1

 

這座塗鴉牆位在法拉盛一個隱秘的地方。很多住在法拉盛的人,不知道有這座塗鴉牆的存在。這座牆由插畫藝術家 Lady Pink 小姐設計監督,於 2013 年 12 月底完工,取名為 「世界博覽會」。1964 年,紐約世界博覽會在法拉盛舉行,該牆取名「世界博覽會」,用以紀念法拉盛過往。法拉盛雖然以華人為主,人口結構上仍然多元。亞裔目前佔總人口的 69.2%,西班牙語裔佔總人口 14.9% ,白人佔 9.5%,非洲裔人口佔 4.2%,其他種族人口佔約 2 % 。 我喜歡這面牆繽紛多彩的選色,和生動有趣的人臉。它是一面浮世繪,描述著小人小物的喜怒哀樂,好似法拉盛社區顯影,小小一方之地,卻乘載無數的悲歡離合。

 

歡迎來到法拉盛

Photo 2

 

我所站的地方是凱辛那大道和緬街的交會點,後方即是法拉盛市中心。緬街縱向貫穿法拉盛,是法拉盛主要大道。法拉盛原為一猶太人社區,在1980 年代,台灣移民湧進加以開發,奠定今日華人社區的基礎。最初,只有幾家華人超市在緬街上,如今,隨著華人移民人口漸增,法拉盛逐漸擴大,各式華人商家林立在緬街和羅斯福大道上,成為皇后區以及鄰近長島華人主要重鎮。平日,緬街熙熙攘攘,小攤販櫛比鱗次。走在路上,聽著的是此起彼落的各種中國方言,看著是各種中文招牌,若不說這是紐約,還真讓人誤以為身處在中國的哪一個二線城市呢!

 

食 

喝飲茶,過聖誕 

Photo 3

 

我所站的地方是一個高級的廣東海鮮酒樓。早期,紐約市的華人移民以老廣東為主,他們將廣東人的飲茶文化帶來,成為華人社區受歡迎的飲食文化。一般廣東海鮮酒樓都會在下午四點以前供應推車飲茶,晚上再以經營廣東海鮮大菜為主。飲茶常見的點心,鳳爪,牛雜,蘿蔔糕,炸兩,排骨,都不會少,也許不見精緻,但味道卻也地道。上茶樓吃點心已成為不少移民的日常飲食文化,舉凡家庭聚會,親戚來訪,大家都會約著上茶樓,喝喝茶,吃小點,敘敘舊。尤其是每逢美國重要假期,如聖誕節,感恩節,大家都會上茶樓喝飲茶慶祝,因為在這些節日只有華人餐廳開門。所以每到這些節日,茶樓前總是大排長龍,尤其熱鬧。

 

美食廣場,吃遍大江南北 

Photo 4

 

想在紐約市吃最道地的中餐,來法拉盛準沒錯。法拉盛因為聚集來自中國大江南北的移民,因此發展出豐富的中餐飲食文化。新鮮的廣東海鮮酒樓,香辣辣的川菜,充滿孜然香的新疆烤串,別具風味的南洋料理,這裡都吃得到。我所站在的地方,是法拉盛「新世界商城」底下的美食廣場。來自中國的發展商,把亞洲的美食廣場文化帶來,讓華人移民們能透過一盤盤的食物,貼近家鄉滋味,一解鄉愁。我第一次吃四川麻辣燙,就是在「新世界商城」底下的美食廣場。初嚐那一碗香濃麻辣的好滋味,讓我無法忘懷,成為我每次離開紐約時,對法拉盛的最大牽掛。於是乎我在每次旅行回來紐約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到此吃碗麻辣燙,讓那股濃油麻辣的滋味,嗆出旅行的疲憊,喚回對家的記憶。

 

迷你商場,撿便宜的好去處 

Photo 5

 

我所站的地方是位在法拉盛羅斯福大道一家複合式商城。商場裡販售從印度、巴基斯坦來的各式雜貨以及廉價衣服,價位都在 1 至 3 元美金左右,是法拉盛以及附近居民淘寶的好地方。法拉盛有很多這樣的複合式商城,商城內不但有服飾店,小吃店,還有各種小商家,如手機經銷商,旅行社,快遞服務,匯款服務等等,提供法拉盛居民生活所需的各項商品和服務。在拍攝這張照片時,旁邊的大嬸們熱情的和我聊天,她們是來自大陸東北的移民,平時會去社區的老人中心串串門子,打打牌,下午再回到法拉盛市中心逛街,喝個咖啡。「我們很喜歡在法拉盛的生活,日子可是過得很愜意呢!」她們說。

 

租屋看板,移民房事良伴

Photo 6

 

我所站的地方是一個租屋資訊看板,牆上貼滿了租屋資訊,估計這面牆應該有 300 張租屋資訊公告。即便是在網路發達的時代,華人移民們在找房時仍仰賴這種最傳統的租屋資訊看板。看板上也會有招人的廣告,提供的工作不外乎中餐館服務生,保母,美甲,裝修工人,零售店等各種散工、長工工作機會。

 

行 

7 號地鐵,法拉盛居民通勤工具 

Photo 7

 

每天,都有許多法拉盛以及附近的居民從法拉盛緬街乘坐 7 號地鐵,前往市中心曼哈頓工作。 7 號地鐵線從法拉盛緬街站出發,貫穿皇后區,途經大都會棒球場 (Citi Field),長島市 (Long Island City),通達曼哈頓時報廣場 (Time Square),終點站為曼哈頓 34 街的哈德遜調車場站 (Hudson Yards)。若從法拉盛緬街站出發一路坐到曼哈頓市區,車程約 30 至 45 分鐘。一路上,有人讀報,有人用微信,有人看視頻,有人打盹,也有人倉皇吃著從地鐵口小吃店購買的熱騰騰包子。三不五十,也會有流浪漢在車廂內走動吆喝叫化,或是有街頭藝人中途上車的來場即興表演,這些地鐵上的小插曲,都豐富著法拉盛居民們地鐵通勤的日子。

 

育 

法拉盛圖書館,居民精神食糧 

Photo 8

 

我站的地方是皇后區法拉盛圖書館門口。該圖書館除了提供豐富的中英文圖書,還提供各種協助新移民銜接美國文化的課程如英語學習,公民教育,以及媒合工作等相關項目。圖書館也會定期舉行文化表演,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生活。法拉盛居民大量仰賴該圖書館,平日在圖書館開門前,門口總是大排長龍,開館時間,館內則一位難求。在法拉盛,除了皇后區法拉盛圖書館提供中文圖書外,另外還有三家中文書店提供中文圖書雜誌,讓法拉盛的華人居民在忙碌的工作之餘,能夠親近書香,陶養心性。

 

樂 

Photo 9

 

若要說法拉盛居民的娛樂,不能不提 KTV。在法拉盛的 KTV 裡,能點播到的歌曲不但跟中港台的 KTV 同步,包廂設計也和中港台同步 。我所在的 DIY KTV 是法拉盛最受歡迎的 KTV 之一,和我一起歡樂的是剛從中國移民來美國沒多久的高中生。他們一邊玩著 Pokemon Go,一邊唱著歌。問他們常來唱歌嗎?他們說,「常來啊!有壓力的時候就跟一群朋友約來唱一唱歌,就好像還在中國一樣。

 

夜晚的法拉盛

Photo 10

 

紐約市是一個不夜城,法拉盛也是。拍攝這張照片已經是凌晨 1 時,許多人才剛從曼哈頓下班回來,他們大都是在服務業工作的勞工,辛苦一天,這時才得以回家。夜晚的法拉盛雖然比白天安靜緩慢許多,但仍充滿著活力。路旁新疆烤肉串營業到凌晨四點,讓辛勤一天的人們在回到法拉盛時,還能吃一串烤肉,一解疲累。

 

法拉盛未來,何去何從? 

Photo 11

 

我所站的地方是法拉盛緬街第一家華人超市,甌江超市。該超市在 2012 年 3 月關閉,關閉原因包括社區消費習性轉換,附近商家惡性競爭,缺乏現代管理等等。該店面關閉後至今一直沒有新的租客,夜晚,這裡成了流浪漢聚集的地方。近年法拉盛湧進越來越多的人口,越來越多問題在社區中衍生,包括空間擁擠,交通阻塞,治安不良,惡性商業競爭,房價白熱化….等。法拉盛,這個華人夢想的歸鄉,正因為人口結構的改變,面臨快速的變遷。未來,它將何去何從?

 

特別感謝

Photo 12周唐軒,法拉盛居民,業餘書法家。「您好,這是法拉盛,這裡是紐約!」照片中的中文字卡,即是周唐軒的書法作品。周唐軒出生於中國,後隨國民政府遷移台灣。在台灣取得台灣大學經濟學學士後,於 1970 年赴美於聖荷西大就讀工商管理碩士,後定居美國。周唐軒自 1980 年代即於法拉盛定居,他曾在餐館打工、在進出口貿易公司擔任職員,也曾於 1990 年代赴中國趕搭中國改革經濟開放創業熱潮。他在退休後重拾兒時對書法的熱情,成為業餘書法家。目前他在法拉盛各大老人中心開班授課書法,宣揚中華文化傳統。

 

Photo 13許振輝,法拉盛居民,專職攝影記者。「您好,這是法拉盛,這裡是紐約!」的所有照片,都來自於許振輝的鏡頭。許振輝於 1990 年代從台灣赴美,在俄亥俄州立大學取得新聞攝影碩士學位後,即加入紐約世界日報擔任攝影記者至今。他的新聞攝影作品「外賣郎枉死遺屬喚冤魂」曾獲得新美國傳媒所舉辦的「第一屆全國族裔媒體獎」的「新聞攝影」首獎,他也曾連續三年榮獲紐約獨立傳媒協會「最佳攝影」首獎。